北京科技大學文法學院成立于1995年,前身可追溯于1984年的社會科學系,作為國内較早創辦的人文社科專業院校,覆蓋法學、教育學、文學、管理學、藝術學等多個學科門類,具有紮實的發展基礎。
長期以來,學院建設了公共管理、法學、社會學三個一級學科碩士點以及公共管理碩士(MPA)、法律碩士(JM)、社會工作碩士(MSW)三個專業碩士點,是全國首批公共管理碩士(MPA)專業學位試點院校;行政管理、法學、社會工作三個本科專業全部入選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設有公共安全與應急管理交叉學科共建博士點,構建起“本碩博貫通、産學研結合”的完整的人才培養體系;以學科交叉融合為特色,在人工智能與數字法治、數字政府與數字治理、科技政策與科技倫理、數智社會與治理創新、音樂與人工智能等新興領域形成顯著優勢,彰顯了突出的學科建設成效。
學院積極倡導和發揚“寬容與和諧、學習與研究”的院訓精神,面向國家治理現代化和社會發展需要,聚焦學科内涵式發展,下設公共管理系、法律系、社會學系及文科教學實驗中心等機構,建成數字政府實驗室、模拟法庭、社會工作實驗室、社科信息調查與分析實驗室、藝術鑒賞實驗室、情景模拟實驗室、人文社科虛拟仿真綜合實驗室等先進教學設施,學校人文素質教育中心、教育研究院、知識産權研究中心挂靠我院。學院重教育教學與科學研究并重,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并行,基礎教學與專業教學并進,依托學科交叉優勢打造精品文科,形成了鮮明的辦學特色。
在教育家精神的引領下,學院建成了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學院現有正高級專業技術職務教師17人,副高級專業技術職務43人(含特聘副教授、高級講師),2人獲評北京市高等學校教學名師及北京市高等學校青年教學名師,2人入選北京市百名法學英才計劃,1人入選“北京市新世紀百人工程”,1人獲全國優秀MPA教師稱号,2人獲全國優秀MPA教育工作者稱号。
學院持續深化科研工作,積極為構建中國自主知識體系作出了“北科貢獻”。學院年均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以及北京市社科基金等國家級和省部級科研項目30多項;學院教師年均在《政治學研究》《社會學研究》等頂尖學術期刊、《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權威報刊,以及英文SCI、SSCI期刊發表學術論文40多篇,多篇論文被《新華文摘》和人大複印資料全文轉載,多份調研報告、咨政建言報告獲得國家部委領導、黨和國家領導同志肯定性批示。學院不斷拓展社會服務領域和發展空間,與全國多個政府機關和企事業單位建立合作關系,聚焦雄安新區發展戰略,與中國雄安集團城市發展生活服務有限公司等簽訂校企合作協議,與北京瀛和律師事務所等多家單位合作建立校外實訓基地,促進學院學生就業,在甘肅省秦安縣康坡村建立社會工作服務站,為鄉村振興做出貢獻。同時,學院持續加強國際合作,搭建“走出去+請進來”國際交流平台,推動聯合培養、交換互訪,拓展國際交流路徑,促進國際學生量質共升,加快提升國際化辦學水平。
學院面向2035年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國家戰略需求,高質量推動"十四五"規劃新質生産力的目标任務,在“十五五”規劃中緊密圍繞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預判和規劃舉措,始終堅持紮根祖國大地,重視發揚人文關懷,培養具有産教融合型人文素養、全球勝任力國際視野、新質生産力思維範式、社會治理型公共精神、數智驅動型創新能力的複合型、應用型拔尖創新人才,累計向社會各行各業輸送各類人才近萬人,多位優秀校友已經成長為國家政治、經濟、科技、教育等領域的棟梁和骨幹,以一系列突出成就推動新文科研究與改革實踐,在新時代持續深化學科交叉融合和專業交叉融合,為學校的全面發展、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和“雙一流”建設貢獻文科新動能。
三十載弦歌不辍,守正創新再譜新篇。學院始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給學校師生的重要回信精神,秉持人文精神,聚焦黨和國家事業發展需要,肩負起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重大使命,助力科技與人文雙向賦能,積極營造“科學與藝術共融,人文與創新并存”的校園氛圍,為學校學科發展、文化建設和人才培養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