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3日上午,我校第7期研究生“貝殼學術彙”活動在時光北岸咖啡廳成功舉行。研工部副部長宗燕兵、馬克思主義學院畢丞老師、文法學院李莉老師出席了活動。來自馬克思主義學院和文法學院的近30名研究生參加了活動,本期“貝殼學術彙”的主題為“社會科學學術研究選題及研究方法初探”。

活動籌備期間,文法學院和馬克思主義學院動員組織廣大研究生參與到主題征集、活動報名、形式創意等環節中來,來自兩個學院的碩士生和博士生踴躍報名,積極準備自己的“分享”及“求助”話題。
宗燕兵在活動開始前介紹了舉辦“貝殼學術彙”的背景和意義。他指出,“貝殼學術彙”是在學校領導關心下成立的又一個學術交流平台,旨在為廣大研究生營造學科交叉和學術交流的氛圍,通過在不同學科之間進行學術探讨與思維碰撞,實現跨學院、跨專業的交流和學術創新,達到“交叉、争鳴、真知、創新”。
活動伊始,主持人介紹了活動形式:圍繞活動主題,個人提問、小組讨論、觀點闡述,以及适時穿插兩位老師的點評和總結。
來自文法學院的王小龍同學首先提出了自己在選題方面的困惑。他說:“看了十幾篇文獻後發現找不到論題的創新點,不知如何去選題寫作。”這一問題引發了大家對“社會科學學術研究應如何選題”的熱烈讨論。
兩位老師在同學們的發言過程中進行了适時點評和引導。李莉老師指出對于選題應該用專業的眼光發現問題,這些問題即是研究的突破口;畢丞老師指出選題應做到大而專、小而精,應結合新時代的主題,尋求解決以往問題的辦法。
之後,同學們對社會科學學術研究方法進行了讨論。馬克思主義學院的博士生張戈、文法學院的博士生範曉婷、王安岩認為研究方法應具有靈活性,要從實際問題出發。兩位老師分别就自身經曆給出了自己的看法,對比較研究法和曆史研究法的一些誤區進行講解,使在場同學收益良多。
活動接近尾聲時,與會研究生在留言闆上寫下了自己的感悟和收獲,并表示非常喜歡這種活動形式,認為通過參與到讨論中,對學術研究有直接的促進,希望有更多機會參與到這一活動中來。
據悉,“貝殼學術彙”每兩周推出一期,由不同學科的研究生自由申請組織,拟通過前期方案征集、現場讨論交流、後期總結宣傳等環節,在我校研究生中逐步營造出學科交叉交流的良好氛圍。